鄭哲敏王小謨摘得最高科技獎

鄭哲敏院士陸欣攝

王小謨院士陸欣攝
據(jù)新華社電中共中央、國務院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胡錦濤、習近平、溫家寶、李克強、劉云山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
上午10時,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宣布大會開始。國家主席胡錦濤向獲得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鄭哲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電子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小謨頒發(fā)獎勵證書。隨后,胡錦濤、習近平等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的代表頒獎。
習近平主持大會。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會上宣讀了《國務院關于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
又訊(記者蔡文清)201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授獎330個項目和7位科技專家。其中,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2人;“水稻復雜數(shù)量性狀的分子遺傳調控機理”等41項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等3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修復周圍神經(jīng)缺損的新技術及其應用”等74項成果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二等獎;“嫦娥二號工程”等3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盾構裝備自主設計制造關鍵技術及產(chǎn)業(yè)化”等22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特色熱帶作物種質資源收集評價與創(chuàng)新利用”等187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授予5名外籍科學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
據(jù)了解,鄭哲敏院士是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著名力學家,王小謨院士是中國預警機事業(yè)開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達專家。他們是此項獎勵自2000年設立以來的第21位和第22位得主。
據(jù)悉,目前我國共設立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fā)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等5項國家科學技術獎。最高科技獎獎金為500萬元。從2000年開始,我國對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fā)展中有卓越建樹的科技工作者頒發(fā)國家最高科技獎。2012年度是該獎產(chǎn)生以來的第13個年頭,13年共頒發(fā)12次大獎,除了2004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空缺以外,每年都有一兩位院士獲此殊榮。
最令人難忘的是他的笑容
88歲的鄭哲敏,最令人難忘和喜歡的是他的笑容,笑容里還不時透出些孩童般的調皮與無邪,很容易讓人忘記他的種種頭銜和光環(huán)——國際著名力學家,三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及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我國爆炸力學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鄭哲敏院士早年求學、工作以及與力學結緣、從美國輾轉歐洲回國效力的經(jīng)歷,和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現(xiàn)代科技界科學大家“三錢”中的兩錢——錢學森、錢偉長都有不解之緣。
1948年4月,在錢偉長等人推薦下,鄭哲敏獲準入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并于一年后成為錢學森的博士研究生。1954年9月,鄭哲敏從紐約乘船離美,輾轉歐洲,于次年2月回到祖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工作,隨后參加錢學森創(chuàng)建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工作。
“回國后,國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鄭哲敏將錢學森的這句話緊緊記在心里,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動踐行了這句話。他的研究領域始終著眼于戰(zhàn)略性的國家需求,致力于前瞻性、機理性的研究,主張“做科研要雪中送炭,不要錦上添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他引領開拓的“爆炸力學”在中國國防建設和國民經(jīng)濟建設中獲得了廣泛應用。
鄭哲敏牢記錢學森當年讓他開創(chuàng)爆炸力學學科的重任,與他所領導的小組不負所托,成功研究出“爆炸成型模型律與成型機制”,并應用此理論基礎成功地生產(chǎn)出高精度的導彈零部件,為中國導彈上天作出重要貢獻,同時相關理論和技術還廣泛應用于其他國防和民用領域。后來在大量實驗和計算分析的基礎上,鄭哲敏獨立地與國外同行同時提出了一種新的力學模型——流體彈塑性體模型,為中國首次地下核試驗的當量預報作出了重要貢獻,并為爆炸力學學科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
如今,鄭哲敏依然精神矍鑠,他每天會到中科院力學所上班,他說,自己業(yè)余喜歡散步和聽音樂,最喜歡聽巴赫和貝多芬。
中國預警機亮相時他哭了
他提出中國預警機技術發(fā)展路線圖、主持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tǒng);他笑言自己是工程師,致力于將工程中的復雜問題簡單化;他先后培養(yǎng)出18位中國預警機系統(tǒng)或雷達系統(tǒng)總設計師……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專家、中國預警機事業(yè)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謨。
2009年10月1日,國慶60周年閱兵式上,由王小謨主導研制的預警機作為領航機型,引領機群,“米秒不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這是中國預警機第一次在全球觀眾面前公開亮相。聽說,看臺上的王小謨流淚了,這是預警機研制以來,人們第一次看到王小謨流淚。
擁有預警機是中國幾代人的期望,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國就曾經(jīng)啟動預警機的研制,但終因當時國力有限和技術基礎薄弱,未能成功。當中國決定自主研制預警機時,歷史選擇了王小謨,他臨危受命,擔綱國產(chǎn)預警機研制工作,十年磨一劍,國產(chǎn)預警機橫空出世,并創(chuàng)造出世界預警機發(fā)展史上9個第一,在中國歷次重大軍事演習以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安保中,空警2000均以優(yōu)異性能出色完成任務。我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個能夠出口預警機的國家,在國際上有力提升了我國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
王小謨的生命中也不乏坎坷,2006年,在工程研制的關鍵時刻,他在外場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不久又被診斷出身患淋巴癌。但王小謨依然鎮(zhèn)靜平和,依然牽掛著預警機事業(yè),即使躺在病床上輸著液,他也要把設計師請來面對面探討交流,病情稍有好轉,他就趕赴熱火朝天的試驗現(xiàn)場。
生于1938年的王小謨依然在忙碌,他帶著十來個博士生,為下一代預警機和一些新的東西做些準備工作。在一般人眼里,從事雷達技術、預警機事業(yè)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整天要和枯燥的數(shù)據(jù)和冷冰冰的機器打交道,工作與生活一定沉悶而乏味,但他始終樂此不疲。
至今沒有女性
獲最高獎
從2000年到現(xiàn)在12年的獎勵情況來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學科比較全,基礎學科、應用學科都有涉及,截至目前,獲獎者中還沒有女性;獲獎者中,獲獎時的年齡最大的有兩位,一位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另一位是高能物理學家謝家麟,均為91歲;最小的是漢字激光照排系統(tǒng)的創(chuàng)始人王選,時年64歲。而多數(shù)人集中在80歲以上,其中有3位在被獎勵數(shù)年后去世。其中13位院士有海外留學經(jīng)歷。 |